先聲明,本篇文章所列舉的各項案例,沒有半點指責任何人的意思,只想藉由分享個人心路歷程,來幫助同仁們對於人性有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不因對人性抱持著過度的理想或偏執而影響了判斷,以利於日後同仁間向心整合。 . 試想,如果今天出一個考題:請問要如何「識人」?如何才能了解一個人真正的品行優劣? 是聽他怎麼說? 還是看他怎麼做?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看他怎麼做),但偏偏,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也都無法確實做到這點,否則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衝突發生。 . 個人相信,世上多數的人際衝突都是來自於資訊及立場上的不同所致,如果人們能懂得如何「識人」,能清楚掌握到一個人在行為時內心真實的起心動念而不受其表面上的言行所影響,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誤解就會少很多了。 舉例:在當年惠澤兄踢爆血汗郵局事件時,同為幫助許多郵工同仁爭取權益的廖兄曾與其發生強烈的意見衝突。 衝突起因,在於惠澤兄選擇用比較強烈的方式訴諸媒體及向勞工局舉發郵政違規事實,而廖兄認為此舉恐嚴重傷害郵政形象,所以主張以較為緩和跟漸進的方式透過工會或其他方式去維繫同仁權益。 當時個人曾數度介入調停,只是由於當時體制外的幾人本不相隸屬且皆分隔異地,只是為相同理念而結合,彼此間並沒有強制約束力。所以就個人立場,當時我也只是提醒惠澤兄,幫人舉發爆料不是不可以,但請記得需有提出真憑實據的才可以幫忙,否則網路上匿名向您舉報的太多,但皆由您實名舉發,萬一屆時反口不認,屆時這些黑鍋全都會由您來揹。 果不其然,事後全區各局接連發動勞檢,結果一一詢問下來幾乎全數反口說該局皆沒有違反勞檢的事實,然後那些原本匿名的同仁們才又在網路上匿名回說:勞檢來時我們當然不敢說郵局有違規,因為我們怕被點名作記號,以後日子會很難過。 正因為如此,所以當時惠澤兄一肩扛起所有黑鍋,也造成工會及總公司將矛頭全數對準他,最後才發生大過事件。 從這件事,我也深刻體會到一句話:「幫人應幫,但應待人出言才幫;助人應助,但應待人自助而後方助。」 . 順道也提一下,當時在運作的體制外四人有一些共通點: 一、
都有一定程度的人脈背景,但都沒用在自己身上。 二、
都有病,經常專幹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而且還常為所謂的社會公義倒貼不少錢,最嚴重的貼好幾百萬,幾乎是貼掉整棟房子了,但他家沒有金山銀山,跟您我一樣都只是領薪水的基層員工而已。 所以即便當時廖兄與惠澤兄因理念上有所衝突,但我很清楚一點,基本上長年能為社會公義奉獻到這種程度的人怎麼可能會是壞人? 那既然大方向都是一樣為郵局跟員工的長遠未來好,那麼條條大路通羅馬,殊途同歸,手法不同也只是相輔相成而已,甚至可能還會產生加乘效果。從中我也領悟到一句話:「相同的行為背後,往往潛藏著截然不同的動機;相同的動機背後,往往存在著截然不同的作為。」同理,企業工會跟產業工會的存在也可以是如此。 . . 其次再談「言論自由」: 認識我的人應該都很清楚,我這人向來不用臉書跟IG…這類社群軟體(過去只用過雅虎部落格且內容多以分享文章及旅遊圖文為主,其後移轉中華電信並已結束該業務),個人長年總是推崇「君子慎獨」的觀念,認為無論身處何處,為人便該有隨時皆需為自身言行負起全責的自覺,畢竟「缺乏相對自律的自由,便不是民主,而是民粹或暴亂。」更常強調法國羅蘭夫人的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所以大多數文章皆習慣具名,即便曾有1、2個化名(如澎湖那隻雄),也是能讓人一眼辨識出那就是我本人所撰寫的文章無誤。因此,個人對於「言論自由」的觀感跟立場當然是主張「必須自我約束(自律)」跟排斥使用匿名(或化名)的。 . 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為何還要使用化名呢? 所以這中間就有點學問了… 首先主要是因為公務員身分,個人服役時在國防部轄下單位,親身見歷過太多官場權鬥的手段,所以我很清楚,即便是聖人,即便你如何言行有據,在公務體系裡,只要上位者想整死你,有的是方法。 其次則是,個人家裡是做生意的,雖說政商人脈不少,但跟郵局業務基本上八竿子打不著,結果過去我為了幫同仁爭取權益或發出不平之鳴而在內網PO文時,我總會接到家母打電話來罵我吃飽太閒,叫我別管人家太多閒事。(厲害了吧!我媽怎麼知道的?甚至連與我家頗為熟識的幾位大經理級以上長輩都曾打來給我,因為他們很清楚我這人吃軟不吃硬的個性。) 迫不得已,所以後來我才請廖兄跟惠澤兄在不得不提到我時改以(澎湖那隻雄)代替。 也因此,網路上不少同仁之所以匿名(或化名)發言的原因,言論自由遭到箝制的心理恐懼,個人亦能感同身受。 . . 以下舉幾個實例說明人性,並再次強調,本篇文章只為幫助同仁相互理解,不談是非對錯,也絕無半點苛責任何人的意思。 一、
惠澤兄當初在大過事件時,受全國許多同仁於網路上的匿名陳情,因此協助具名向各勞檢舉發那些局違法事項,結果當勞檢到達時,那些匿名舉發的支局同仁幾乎全數反口說該局沒有違法事項,致使惠澤兄背負了毀謗郵局形象的汙名,讓整個郵局裡不少跟他不熟的高層跟工會同仁們都對他產生負面成見。那為什麼那些同仁一方面又請求惠澤兄幫忙找勞檢,一方面卻又在勞檢到來時全面反口害他背黑鍋呢?
. 二、
類似的事情其實個人也碰過。98年底工會選舉,原本個人向來無意角逐工會位置,因為我有我自身的管道跟人脈,所以我向來對工會選舉不甚熱衷。但當時受基層同仁請求,希望我進到體系裡幫他們控場跟發聲,我雖同意協助,但也有但書就是不角逐理事長位置,最多只能到理事或對外代表職務。想不到該次選舉因我介入的關係,向來長年同額競選的澎湖工會選舉產生安排人頭超額競選跟舞弊事件,最終我連最基層代表都沒選上,更且其實選前我就已經掌握到最終會順利當選的代表、理事及理事長的名單了,也與最終結果完全相符。事後我詢問一些跑票的同仁:為什麼你們在事前請求我幫忙,結果卻在關鍵時刻倒戈呢?結果居然有人如此回答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誰叫你笨!」其後我又笨了一次,因有不只一位同仁反映連選票都沒看到選舉結果就出來了,明顯被盜票,以及有投票時遭到主管在旁監控投票的情形,因此我請總公司政風前來徹查,並主動提出我並不要求改變選舉結果,但我不允許未來再次發生相同的情事。結果當總公司政風來查核時,各舞弊主管們奔相走告,紛紛開始串供,然而我也事前完全掌握了他們串供會答覆的理由,並請求政風詢問時需將同仁與主管分開個別詢問,但最終基層同仁依舊選擇反口,與該舞弊的主管口徑一致的說:因為他不認識參選的人,所以「委託其主管拿他的章蓋完選票後寄回」。所幸我事前便掌握到相關人等串供的說明理由跟跡證,否則被這樣搞下去,我也會背上毀謗他人的汙名黑鍋。那試問為何這些同仁們會一再選擇倒戈跟反口呢?是不是因為我們的善意幫助,對他們而言太過「輕易跟廉價」了呢? . 三、
在過去還沒有郵政全民開講前,郵局體制外最主要的兩個論壇分別是血淚真相網跟從業家族論壇。猶記得當時從業家族網站上有許多同仁已經喊了很多年的薪資待遇太差,喊了很多年說要上街抗爭,但始終都沒有付諸行動。然而當時從業同仁薪資過低並導致新進員工每年離職率過高是事實,所以後來小郵工廖進興在該論壇聽聞到諸多同仁的心聲後,決意發起郵政公司化以來第一次的街頭抗爭(因原定於7月7日上街,因此又稱七七事件)。值此關鍵時刻,從業論壇上有好幾位長年使用「化名」的同仁們,一反常態的開始呼籲同仁們千萬別跟著上街頭,理由是他們認為這根本不可能會成功,並且還要花費自己的時間、精力跟金錢去參加活動,甚至可能還會因此被單位主管們點名作記號…。結果當事後順利爭取到從業同仁們於隔年起調薪3級後,那些喊了很多年說要街頭抗爭,結果真要上街抗爭時自己不參加還叫別人也別去的同仁們,完全無視於自身先前那矛盾的行徑,也沒有半點感恩跟歉意,便開始又在論壇上肆無忌憚地喊著接下來要爭取從業的職務加給。然而其後因為廖進興堅持必須先幫有心長久任事於郵局的約僱同仁們也爭取到可以有條件升資跟轉正的權益,結果與當時從業論壇中幾位帶頭的從業同仁們產生嚴重意見衝突,因此最終退出該論壇,然而即便後來廖進興退休了,但在直到其於104年逝世前,都還在不斷為郵局外包及約僱同仁們的權益奔走。這裡有件事我也要趁此補充說明一下,當時我在離開從業家族論壇前留下一句話:「未來10年,從業同仁們別想再爭取通過職務加給了。」這句話不是氣話也不是詛咒,而是無奈的現實,為什麼?因為「人性」!要知道當時郵局裡從業同仁總數只有三千多位,屬於相對少數的族群,而當時從業同仁們為了爭取自身權益,打著「公平正義」跟「同工同酬」的旗幟,但如果真的成功爭取到了,自己卻又都是「既得利益者」。但廖進興就不同了,他喊的「公平正義」跟「同工同酬」對他自己毫無好處,所以由他來帶頭抗爭絕對更具說服力。更且從最後的結果來看,事實也證明了「人性」。當時大多數喊著「公平正義」跟「同工同酬」口號的同仁們,心中其實並不存在「公平正義」跟「同工同酬」的思想,否則就不會在接續爭取約僱同仁權益過程中紛紛倒戈。那如果說當時這些從業同仁們選擇如此自私的行徑是合理的,那麼在當時位居郵局多數並掌握勞資權位的轉調同仁們為了捍衛自身的「既得利益」,而選擇犧牲從業同仁的權益,不也是合情合理?兩者間有何不同?又有甚麼資格去批評跟怨懟他人?所以為什麼當時個人會留下:「未來10年,從業同仁們別想再爭取通過職務加給了。」這句話?因為此後恐怕只有當從業同仁們的人數逐漸多到能佔居郵局員工多數時,才有可能成功爭取到更多自身的權益了。因為,這就是現實的「人性」。 . . 個人之前的文章曾說過,無論是各公司企業或民間團體裡,同時存在多種不同身分別的員工是很普遍的現象。然而要想爭取權益,最佳方式就是「團結凝聚向心力」,而最忌諱的當然也就是「勞勞相鬥」、「過河拆橋」的行徑。然而要想凝聚各種不同身分團體間的向心力,憑甚麼?每當利益跟權益發生衝突時,如果每個人,每個團體都只自私自利的想到自己,也知道並認為大家明明心底就是那樣的自私,但卻又都大舉著「公平正義」的旗幟,這難道不是很羞恥跟諷刺的事情嗎?但它卻是活生生的「人性」。至少在這些年的台灣,大多數的情形皆是如此。 . 所以,當初廖兄介入協助從業同仁們爭取調薪,我們心底其實是有一個大方向跟輪廓的。要想團結各種不同身分別的同仁,那麼就萬不能獨厚任一同仁的權益再談其他,而是必須用「同步提升」的方式,讓所有身分別的同仁盡可能的減少差距並逐步提升,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同工同酬」的目標,也才能讓勞資真正達到雙贏而非是雙輸的局面。然而當時的「理想」終究不敵「人性的現實」,所以功敗垂成,只能寄望當未來有更多的同仁都能理解這樣的道理之後,終能實現當初未完成的理想。 . 在此個人也要強調一點,千百年來,古人常說,發憤圖強、化悲憤為力量…。「憤怒」確實是促使人們行動最常見的原動力,但凡事有利便有弊,憤怒同時也會掩蓋人們的理性判斷,並加深人們間的對立,不利於人們相互理解及團結向心,所以慣以憤怒情緒為行動力,對人們而言是弊遠大於利的。 要想團結向心,那就不能總習慣以「憤怒」為動力來源,而是要改以「愛」及「理念」為行為出發點,唯有當人們能放下「自私」的念頭,以及以「愛」及「利他」為出發點,才能具備團結他人的資格,他人也才會信服。 . 至於言論自由,個人認為網路上採匿名或化名確實是有其必要性的,但前提是使用的人們必須有相當的「自覺」與「自律」,否則就像「權力會腐蝕人性」這道理一樣,凡內心不夠強大到足以抗衡外在物慾引誘的人,勢必會為權力所吞噬。就是因為欠缺外物的制衡,所以內心道德與責任感的自律便更顯重要。 . 僅以本篇文章所列舉的各項案例及心路歷程與同仁們分享,文中所提無半點指責任何人的意思,只希望能藉此幫助同仁們對於人性有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對他人也對自己),並利於日後同仁間的向心及整合。 . . . . 張富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