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有神明、神人,但更多的是神棍。 該如何區分呢? 約莫2500年前的孔子其實對於人性便已相當透徹,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孔子強調,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嘉言,但是很會說話的人不一定有好的道德,所以對一個人,必須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不可相信片面之詞,不應該「以言舉人」,但也不可「以人廢言」。這道理許多人都懂,但偏偏真正能做得到的卻很少,否則今日台灣社會便不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政客、神棍跟騙子。 . 長年來,個人常在自己的文章中強調一個觀念,民主社會雖然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但所謂的言論自由並非毫無界線,所謂的「自由」一旦缺乏了「自律」,那就不是民主,而是包藏禍心的暴亂,那便是民主先驅羅蘭夫人所說的:「自由自由,古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這也正是菜根譚所裡所載的:「心地幹淨,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齍盜糧矣。」 . 所以,該如何清楚分辨呢? 以下敝人提供簡單的一句話,那也是處世中識人的重要法門,煩請牢記這句話,當您爾後見到有任何人在批評任何問題時,請當場客氣的請教他:「不然您認為該怎麼做才好(才對)?」 「不然您認為該怎麼做才好(才對)?」,這句話,就是「識人」的重要法門。 以下敝人用一個簡單的邏輯來告訴您為什麼這句話這麼好用! 個人過去常強調,人生在世,對於任何世事當然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批評,但要記得,「批評,必須是因為自己有更好的想法才行。」 或許有人會說,好或不好都是很主觀的,又有誰能說他自己是好還是不好呢? 這句話說的一點沒錯! 但與「批評,必須是因為自己有更好的想法才行。」這觀點一點衝突都沒有。 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最重要的一點,「批評,必須是因為自己有更好的想法才行。」,這句話所強調的是一種「責任及態度」。 想法好或不好是一回事,但至少必須要有想法,否則就意味著一個人無論口才再好,批評其他人事物是如何的動聽或振振有辭、夸夸其談,也全都代表了其言詞絕對不是出於「理性」,而是「情緒、慾望」,並且隱藏在情緒背後的肯定是不可告人的不軌動機(比方說羨慕、忌妒、恨…等等)。 . 記得多年前曾看過一部港漫-天子傳奇。裡頭原始天魔被打敗並被紂王吸收,卻也在紂王身上復活,而且變得比以前更強更邪惡。 這一段內容,如果套用在古往今來許多政權更迭,人們會發現居然有著高度的異曲同工之妙。 試想一下,一個平時總是對於社會上諸多不平事竭力批評之人,他批評事物時總是一副義正詞嚴的樣子,會不會讓人們以為他是非常有正義感的人?會不會讓人們以為他是值得信任跟託付的人? 但如果,當他在批評事物時,有人問他這一句「不然您認為該怎麼做才好(才對)?」,結果他老是答不出來,那代表什麼? 那便代表他雖然總是舉著公平正義的大旗,口口聲聲批判著不公不義,但他心底想要的卻從來都不是「公平正義」,而是如同他所批判對象般擁有的「特權」,因此也證明了這類人確確實實的是個政客、騙子跟神棍無誤! 打個比方,曾有許多企業、團體的基層或會員,當身處在基層時總是大力批判著當權者(企業高層或工會理事長),結果讓許多基層以為他是有抱負理想的,於是便將權力交付給他,孰知當他攀上枝頭變鳳凰後,言行卻與過去大相逕庭,反而跟他過去所批判的當權者一樣不遺餘力的欺壓基層,甚至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人們常稱這類人叫做「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然而,如果今日你也掌握了「識人」的法門,那麼你就會跟敝人一樣,深切了解到其實並沒有所謂「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這回事,因為由始至終,他的心態都是相同的,只是多數人們事先沒辨識出來而已。 . 現在,敝人便清楚道出這一類人當下真正的心境,以及潛藏在他心底真正的潛台詞是什麼。 可知道如果當一個人總是一副義正詞嚴的在批評著其他人事物時,結果他卻總是連「不然您認為該怎麼做才好(才對)?」這問題都答不出來,那代表什麼意思? 那代表著: 他此時的心境完全是出自於個人的慾望跟情緒(如羨慕、忌妒、恨); 他沒有易地而處的同理心及責任感,所以對自身言行完全沒打算負起責任。以上一段案例而言,他在基層批評當權者時的心境,其實並不是真正為了公義,潛藏在他心底真正的心態是-「那都是別人的錯,別人的責任,別人的問題」,所以當他有朝一日掌權時,在其相同的性格下,將所有問題跟責任、過錯全都推給基層,那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嗎?又有甚麼好奇怪的呢?; 他的人品非常拙劣,善辯,而且善於不斷轉移人們的質疑,凡事不做正面回應,甚或會利用小團體或一人分飾多角來攻擊對其有異議者。若非如此,他也無法藉由鬥爭手段取得他想要的權位。畢竟古往今來小人謀權者,使用的都是同一套伎倆。 . 然而這種人其實很危險! 因為他們會藉除惡魔之名行惡,但最終他們自己往往卻成為了比惡魔更惡魔的人。 為什麼? 因為藉言詞利用他人信任及託付而「滿足個人私慾」的人,理所當然的只是將其他人當成他滿足慾望的墊腳石跟棄子而已,絕不可能加以重視,更別說當個「人」般的尊重,所以得權後欺凌人們的手段只會比過去的當權者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一類的手法,在善於操控群眾運動的政黨或政權特別常見,原因也是因為人性。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群眾是盲目的」這一句話,這就是人性! 通常越理性的人,在做任何事前,考量的因素都會比較多,自然行動力就會比較差;反之,盲目的群眾行動力就非常強,因此有心人往往可以以一個非常簡單的口號跟十足含糊籠統的觀念(如反清復明),來激起及操控群眾情緒,藉此從中謀取自身想要的利益。 藉此人們也可以了解到,為什麼過去古人總說:「當家不鬧事,鬧事不當家。」,以及某些歐洲先過國家,為何公投或選舉投票率都不是很高,但人民所得及及各項福利制度發展卻都很高的原因。 因為只有一個國家中多數的人們都具備「識人」的能力,都習慣用大腦理性看待諸多社會問題,而非是總讓自己被情緒所掌控,成為「韭菜、棄子」般隨有心人操弄起舞,混淆了自身對於道德是非的價值觀,也讓社會陷入無止盡的紛亂,如此社會才有真正迎來團結和諧的可能。 . 記得,把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不然您認為該怎麼做才好(才對)?」 更要時刻牢記在心,對自己也對他人,先讓自己變得夠理性,心思夠澄澈,然後才能真正掌握到「識人」的能力。 . . . . . 張富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