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事業經營績效遭詬病,原因不外乎「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如果想提升經營績效,得在制度、作法或心態上徹底改革,讓國營事業卸下「國營」枷鎖,回歸企業化經營的市場競爭法則。
首先,國營事業成立後,所有的投資都得自籌資金,政府不再出資,以核四為例,所有投資都得台電自籌,「停建」錯誤政策衍生的工程損失,還完全由台電揹負。再者,台電、中油本質上都是企業,必須企業化管理、將本求利,但因為是「國營」,被賦予一些違反企業經營的政策任務,計程車、客運業的用油補貼,原本應該由交通部編列預算,但全給中油揹負。
當國際能源源價格飆漲時,油電價理應調漲,但政府往往因穩定物價考慮,甚至是選舉政治考慮,將油電價凍漲。這些政策任務正好也給國營事業掩飾「經營不善」的機會與藉口。
如何整頓國營事業經營?其實過去已有許多檢討報告,例如國營事業首長不能政治酬庸,外行領導;用人、採購、經營要企業化,不能全部採用公務員制度等。但最後都淪為「紙上談兵」,歸檔存查。若有主管想整頓,往往就招來「黑函」攻擊,加上上級長官不相挺,最後只得退讓、妥協。 20多年前,經濟部曾有意請三陽工業總經理張國安接任台電董事長,整頓台電。 當時張國安確實有動念,但後來考慮到國營事業公公婆婆多(立法院、審計部、經濟部、行政院等),用人、採購、經營等受法規束縛,最後決定不跳火坑。若早期國營事業整頓都讓企業CEO怯步,如今民意高漲,立委常趾高氣揚對著官員大罵。此時再請出CEO為國營事業把脈,政府恐怕得展現更大的決心與魄力才行。
【2012/04/04 聯合晚報】
|